-

分布式光伏 “430”“531” 政策下,抢装潮是必然吗?

2025-04-28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行业站在了 “430” 与 “531” 这两个关键政策节点的十字路口。这两个时间点,承载着行业发展方向转变的重大使命,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与探讨。回首 2024 年,全国光伏制造行业呈现出 “量增价减” 的态势,多晶硅和组件价格分别下降了 39.5% 和 29.7%,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成本控制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430” 和 “531” 政策的出台,为分布式光伏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让行业发展的走向充满了变数。

一、“430”:新老政策的过渡与衔接

“430” 指的是国家能源局设定的一个重要时间界限。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完成并网的光伏项目,能够继续沿用原有的全额上网政策,享受政策红利。而在此之后并网的项目,就要按照市场化交易和分类管理的新规定来执行。这一变化,使得 2025 年的光伏市场掀起了一股抢装热潮。企业们纷纷加快脚步,力求让存量项目在 4 月 30 日前完成备案并实现并网,目的就是为了锁定原有的补贴或电价政策优惠。

同时,新规明确禁止 “非自然人项目不得以自然人名义备案”。这一规定针对此前部分以农户名义备案的工商业项目,要求它们在过渡期内完成主体变更,或者调整运营模式。“430” 节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 “老项目老办法” 的过渡原则,在推动政策革新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行业的稳定发展,避免了因政策突然切换而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牟山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产业园2MWp光伏电站 (1).jpg

二、“531”:增量项目的全新起跑线

“531” 标志着增量项目全面进入市场的新起点。从这一天开始,新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迎来了重大变革。其全部电量原则上都要进入电力市场进行交易,通过竞价来确定电价。为了稳定收益预期,还建立了 “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采用 “多退少补” 的差价结算方式。这意味着,曾经依赖国家补贴的 “全额上网” 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项目的盈利模式面临重构。

企业不得不从过去的依赖补贴,转向更加注重自发自用和市场化交易。这对企业在用户侧电力需求预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固定电价模式的终结,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提高市场预测的精度。储能配置和智能化运营也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成为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在一些配电网承载力不足的地区,比如 “红区”,新增项目的备案可能会受到限制,而东部高负荷地区和中西部资源富集区之间的市场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531” 政策推动着分布式光伏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全面转型,借助电价机制和技术要求,倒逼整个行业实现提质增效。

三、政策倒逼下的行业博弈与市场走向

在 “430” 和 “531” 的双重驱动下,抢装潮似乎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产业链价格来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2025 年 3 月,TOPCon 组件现货价格环比上涨超过 33%,分布式项目组件均价达到 0.76 元 / 瓦,部分头部企业报价甚至突破 0.8 元 / 瓦。上游的硅料、硅片也因供需错配,价格短期涨幅达到 10%-15%;N 型电池片凭借技术壁垒,溢价扩大至 5%-10%。

从区域市场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强大的电网承载力和优越的消纳条件,优势尽显,承接了全国 60%-70% 的新增装机。而北方一些高渗透率地区,却因并网瓶颈问题,发展受到限制。抢装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的库存压力,像晶科能源这样的头部企业,4 月排产环比有所提升。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和实力的限制,仍然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困境。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430” 与 “531” 虽然给行业带来了短期的波动,但它们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在经历短期的抢装潮之后,市场终将回归理性。未来,电价波动和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根据预测,到 2030 年,分布式光伏装机有望突破 5 亿千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如同 “毛细血管” 般的重要作用,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场政策与市场交织的变革中,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参与者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适应政策变化,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长远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