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式光伏 “430”“531” 新政策全解读:行业变革与发展机遇

2025-04-25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截至 2024 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3.7 亿千瓦,占全国光伏总装机的 42% 。然而,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张,诸如消纳矛盾突出、上网电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分布式光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 “430” 和 “531” 两项政策备受关注,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

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电力消纳难题日益严峻。大量光伏电力无法及时、有效被消耗,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影响了电网的稳定运行。与此同时,传统的新能源上网电价固定价格机制,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这种机制既不能精准反映电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无法让各方公平分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成为行业前行的绊脚石。基于此,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国能发新能规〔2025〕7 号),聚焦就近消纳和安全运行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 号),全力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深圳市横岗600KW光伏BIPV项目1.jpg

“430” 政策:分布式光伏管理的精细化变革

“430” 指的是国能发新能规〔2025〕7 号文件老政策的最后执行期限 ——2025 年 4 月 30 日。这一政策实施前后,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出现了诸多重要变化:

  1. 分类精细化升级:原政策将项目简单分为户用、工商业两类,新政策则进一步细化为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一般工商业、大型工商业四类。这种调整使得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项目都能匹配更精准的管理规则,项目方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高效办理相关流程,有力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

  2. 上网模式优化:大型工商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自发自用,在现货市场地区才允许余电上网;一般工商业项目取消全额上网方式。这些改变旨在激励工商业用户充分利用自发电,提高能源就地消纳效率,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体系。

  3. 备案管理规范化:新政策明确禁止非自然人以农户名义备案,严格遵循 “谁投资,谁备案” 原则。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企业冒用农户信息扰乱市场的行为,让备案流程更加公开透明,切实保障了自然人参与光伏项目的合法权益。

“531” 政策:新能源上网电价的市场化转型

“531” 即发改价格〔2025〕136 号文件中规定的存量和新增用户并网时间分界点 ——2025 年 5 月 31 日。该政策核心在于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同时,为确保政策平稳过渡,还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

  1. 电费收益计算差异:存量项目(2025 年 6 月 1 日前投产)电费收益 = 市场价 × 交易量 +(政府定价 - 市场均价)× 机制电量;新增项目(2025 年 6 月 1 日后投产)电费收益 = 市场价 × 交易量 +(竞价定价 - 市场均价)× 机制电量。虽然公式相似,但存量项目的政府定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新增项目的竞价定价上限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综合多方因素确定,初期还会设定竞价下限以避免无序竞争。这使得存量项目电价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而新增项目则更直接地参与市场竞争。

  2. 对新能源项目的影响与机遇:尽管新增项目收益稳定性不如存量项目,但依然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项目方可在电力高峰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价,争取更高交易电价;探索 “光伏 + 储能” 模式,利用储能实现错峰用电,提升能源价值;关注长周期购电协议,锁定长期收益,降低市场波动风险;积极投身绿色电力交易,获取绿色属性和绿证收益等。


“430” 和 “531” 新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分布式光伏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将朝着更加规范、高效、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无论是项目开发者、投资者,还是相关产业链企业,都需要深入理解并积极适应这些政策变化,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共同推动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